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 ——杨树浦水厂之前世今生 |
| ||
| ||
|
编者按:曾经的滨海小县城、如今的东方大都市,上海开埠170年,公共事业的变迁造福着世世代代。19世纪后半叶,大英自来火房、南市电厂、杨树浦水厂相继建成,标志着水电煤这三大最基本公用事业的大门开启。进入20世纪,一张欠资邮票揭开了上海邮政的演变史,中国第一部电话的诞生则彻底颠覆了人们的通讯方式。公共交通的普及,菜场、浴室、公园、还有娱乐场所的变革……在我们的城市记忆中,公用事业的不断前行推动着这座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不断谱写崭新篇章。 上海,这座坐落于长江入海口的城市似乎生来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有哺育了我们祖辈的黄浦江,有蜿蜒于城市街巷的苏州河;这里还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水厂。100多年前,上海的自来水历史在这里翻开了新篇章;而今,这里除了依旧供水外,市民还能见证自来水从水厂制造到流入千家万户的全过程。前不久,该厂1910年至1956年的档案,包括珍贵的历史照片入藏上海市档案馆。这些档案见证了杨树浦水厂的前世今生,它正是上海自来水发展的一个缩影。 英商建造水厂的初衷 1843年11月17日,《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等不平等条约,迫使上海开埠,外国商人、冒险家们纷至沓来,城市迅速“膨胀”,人口与之激增,这使得饮用水及生活用水问题日益凸显。那时,上海居民无论是租界还是华界的,基本生活用水都主要来自本地的河水,黄浦江与苏州河是最重要的两处水源,居民每天主要从挑水夫处购买从黄浦江和苏州河中取来的河水,或是自行挑水。因为江水河水为自然水源,因此水中含有一定的泥沙,居民往往在买水之后,需要投入明矾搅拌,沉淀杂质后再使用。而沪上的一些鸦片烟馆、歌舞厅等则主要依靠专门的水船从太湖运来清水。 1860年,美商旗昌洋行在外滩开凿了深78米的水井,供洋行内部使用,这是上海的第一口深井,但这毕竟只能解决洋行内部的生活用水问题,其他居民根本无法享用。反观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当时的伦敦已经出现了自来水。得知此消息后,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侨民因害怕染上传染病,也渴望能饮用清洁的自来水,不少人于是呼吁在上海兴建自来水厂。直到1879年,英国商人麦克利·沃特向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提出建造自来水厂的建议,当年在伦敦成立了上海自来水公司筹备委员会,取得了在上海开办给水工程的专营权,隔年正式组成“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而在此之前,曾有4名英国商人合伙开设了一家供水公司,在杨树浦建造了一座小型自来水厂,这是中国第一个自来水厂。但由于它没有敷设输水管道,只能用水车将清水运送到用户家中,因而水价昂贵,业务惨淡,在经营6年之后,不得不将全部土地设备出售给了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需要指出的是,英商杨树浦水厂开始建设时,出厂水管主要是向西敷设,也就是对英、法两租界供水,因为当初英商建造杨树浦水厂主要是为外侨服务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商杨树浦水厂可向远在20多公里外的西郊高尔夫球场和别墅排设供水管道,可是与水厂近在咫尺的茅家塘世代居住的水厂工人却用不上自来水。直到上海解放前,全市棚户简屋100多万人口饮用的还是附近河浜土井里的水。 而且,当时随着工部局大肆越界筑路,自来水公司也在越界筑路两旁排管供水发展用户,而工部局则利用自来水业务的扩大营业作为扩展租界的辅助手段,规定凡用租界自来水的华界居民必须编钉租界门牌,缴纳租界巡捕捐,这在如今看来也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又一霸道行径。 李鸿章为水厂开闸引水 1881年8月,在“拿下”英国同胞的这块土地后,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开始在原来厂址(今杨树浦路830号)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安装机器,敷设输水管线,建造水塔。工部局英籍工程师哈特负责设计,上海耶松船厂承包施工,水厂的主要设备及管道材料由英国制造,然后运抵上海安装调试。水厂内部各建筑总面积约为1.28万平方米,采用砖混结构的方式。历时两年,共耗资12万英镑,1883年8月1日,杨树浦水厂终于全面竣工。落成制水当天,公司特地请来时任北洋通商务大臣的李鸿章参加典礼,由他拧开阀门,打开了引入黄浦江水的闸门,从此杨树浦水厂的机器开始转动了,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 相比其他工业厂房,杨树浦水厂的建筑风格可谓别具一格。建筑的外形为英国传统城堡形式,承重墙用清水砖墙,嵌以红砖腰线,周围墙身压顶雉堞缺口,雉堞的压顶及窗框、腰线等均用水泥粉出凸线,墙面转折交界处为水泥隅石形状,如同一座中古时代的英国城堡。尤其是那些装饰性元素,使这座建筑成为了沪上工业厂房中的异数。 然而,当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后,在市民中也传出过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其中就包括有关“自来水有毒”的谣传。当时,一些造谣者声称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气挥发产生的毒气,以致一些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为此,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在街道消防栓上采集水样,请上海医疗所的药房进行化验,取得了上海第一份自来水水质化验报告。化验证明,自来水“极度清洁,并适宜于生活和制造用途”。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据此刊登广告,大肆宣传,中国政府也公开辟谣,解除人们顾虑的同时,也为在上海推广自来水业务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远东第一大水厂的崛起 杨树浦水厂建成初期,供水范围仅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及静安寺以东的越界筑路地域。但从20世纪开始,由于租界市面日趋繁盛,供水需求不断扩大,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业务迅猛扩张,水厂面临着供水方面的巨大压力。于是,水厂开始逐步收购周边土地,扩建制水设备、厂房,改进净水工艺,完善技术管理,扩大日趋增长的供水区域,用户数和供水量逐年增长。1883年水厂刚落成时,平均日供水量只有3698立方米。而到1931年,水厂日供水量已达到20万立方米,一跃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水厂。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公共租界。当天日军就占领了杨树浦水厂,并成立了所谓的“华中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水厂归入其下属的“大日本军管理上海水道会社”。公司各级负责人均由日军担任。直至抗战胜利后,英商自来水公司才恢复自主经营。1952年11月,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征用,并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更名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成为其下属自来水厂。从此上海的自来水事业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成为真正造福于民的社会公用事业。 有趣的是,伴随着水厂发展的沉浮,自来水计价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波动。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经营之初,采用英国传统的收费方式,对接水进屋的用户,收取房租5%的固定水费,用户用水不受限制,从街道消防龙头供水的仍由挑水夫送到用户家中,按照路程远近每担水收取4-10文水费。直到1932年4月,公司开始为每家每户安装水表,全部实行计量收费,这种措施起到了明显的节约用水作用。而在上海解放前,物价飞涨,水价也跟着生活指数月月调整,天天攀升。至1949年5月23日,每立方米水价为金圆券558000元,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水费就要1000多万金圆券,那时的自来水也被称为“滴水黄金”。 水厂旧貌换新颜 进入新世纪后,杨树浦水厂的功能定位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一方面,为适应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全面提高城市饮用水水质,水厂进行了大规模设备及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选用了先进的在线水质仪器仪表等各种现代化生产检测手段,加强水质全过程检验与控制,使35项常规水质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成为国内首批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制水企业。目前,水厂拥有4条制水生产线,其中包括11座沉淀池,7座64格快滤池,49台进、出水机组,最大供水能力从解放初期的30万立方米/日发展到现在的148万立方米/日,年供水量超过4亿立方米,约占上海供水总量的1/4,满足了杨浦、虹口、普陀、闸北、宝山等五个区市民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另一方面,现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杨树浦水厂,由于厂区英式城堡建筑群保存完好,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步入厂区,除了可以目睹现代化的供水设备,还能走进上海自来水科技馆,了解自来水发展的历史,知晓自来水从江河取水口流进百姓家中的全过程。这座展示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科技馆按楼层共划分为:“历史源头”、“现代科技”和“未来规划”三个展区,陈列有上海第一份水质报告、制作于1942年的杨树浦水厂1883年建厂时的原版模型等珍贵档案资料,展示了近百年自来水发展的历史。 本报记者 何佳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