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红包”岂能成为“电子牛皮癣” |
春节临近,随着手机支付的活跃,网络诈骗也再次迎来“高发期”。网警提醒,春节前后尤其需要防范网络上的“虚假红包”, 这些“红包”看上去与微信红包类似,实则是含有木马病毒的图片或链接。 无独有偶,临夏市公安局近日发布的一则“虚假红包”提醒也引发了关注。临夏市公安局提醒:抢红包时,需要跳转到其他网站,或要求先关注或分享才能领取的都是“假红包”,尤其是涉及填写个人身份证号、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的,果断拒绝。 春节前后,花样红包在网络空间满天飞舞,成为了“网络红包雨”。但是,不是每个红包都能抢,骗子通过诈骗网站或APP发放大量虚假红包链接,一旦点击红包,轻则手机中毒,重则银行卡里的资金不翼而飞。 治理虚假的“网络红包雨”,不能只靠善意提醒。毕竟,普通老百姓没有“火眼金睛”,他们是分不清“网络红包”哪个真哪个假的。一些“虚假网络红包”设计得如同“真的红包”,看着十分像“微信红包”“商家红包”,由于“以假乱真”的设计和操作,很容易让老百姓上当受骗。因此,杜绝“虚假红包”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执法监督跑赢骗子。这就需要网络警察实施重拳打击。顺着“虚假红包”找到背后的“违法之人”,不让“虚假红包”成为诈骗的载体。 除了需要查处“虚假红包”之外,“真的红包”也需要立个规矩。在网络上还有一些“真的红包”。这些“真的红包”,要么是商家的“促销红包”,要么是电商的“打折红包”。按理说,这些“真的红包”确实是对百姓有好处的。但是也不能让这些“真的红包”成为狂风骤雨。 最近这几天,无论打开电脑网页还是手机屏幕,会狂风暴雨一样地遭遇“红包雨”的侵袭。关也关不掉,去也去不掉,根本找不到“一键关闭”的按钮,或者按钮被隐藏了,犹如恼人的牛皮癣一样。此类“真的红包”也得有约束的办法,最起码不能像狂风暴雨一样侵犯用户的“网络安宁权”。 “网络红包雨”,不管真的还是假的,都不能成为“电子牛皮癣”。假的要打击,真的也需要有规矩。 郭元鹏 |